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

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

探讨广播电视变革展望视听智能时代

创建:2018年12月18日 23:51,撰稿:梁浩楠、向思奕、李月、梅旭航,编辑:康心远、梁浩楠、林霞依,点击:

18日下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论坛暨迈向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巴山论坛开展分论坛讨论。在上半场的分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与广播电视变革、智能时代与视听传播、媒介创新与社会发展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回望改革开放广电变革

针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广播电视的变革这一议题,西藏民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袁爱中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电视联欢晚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演讲,以藏历新年电视联欢晚会为例,阐述了“藏晚”的流变以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化表征。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张建以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为例,在以《改革开放40周年之真人秀娱乐节目回望》为题的演讲中,对“类媒介事件”做了分析。张教授认为,类媒介事件的内容虽然缺乏严肃性和仪式化特征,但大众传媒机构利用自身传播系统使其规范化,并达到类似媒介事件的传播效果。

对于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历程,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广电系主任何晓燕在《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历程》中提到,现在海外传播的内容已经从单一题材转变到更多类型,传播的推动力量越来越强,传播的渠道也趋于网络化。

对于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重庆广电集团电视运营中心主任、重庆银龙影视公司总经理、高级编辑杨礼在其《新时期电视剧生产面临的变局》的演讲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电视连续剧的市场空间依旧很大,同时,他也提出对市场、现状、队伍的“三个认识”的概念。

重庆电影集团优酷专区负责人何晓斌在题为《风水还会转回广电吗?》演讲中指出,未来广电可能面临两种趋势,要么沦为网络的维护者,或者成为纯粹的内容提供商。他指出:电视台在内容制作方面存在生机,如果能够有效运营用户,广电的春天可能会再次到来。

探索智能改变传播方式

在智能时代,随着新技术的变革,视听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士后苏米尔以VR技术为例进行了《VR影像叙事”、“语言创新与时代变革》的专题讲述。苏米尔说:“VR技术一是对传统广电的延伸,二是对传统语言的创新”。

除了VR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一大创新。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汤天甜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新闻实践的伦理挑战和现实思考——以Facebook的AI应用为研究范围》的讲演中说道:“基于算法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它弱化人类把关角色、模糊新闻价值判断。主动设置议程和扩大信息鸿沟等诸多问题都不容忽视,都需要我们以谨慎理智怀疑的态度。”

除此之外,短视频的发展也是当今智能时代视听传播革新的一大体现。梨视频拍客中心运营总监梁鸿兴以《资讯短视频传播特征及生成要素》为题进行了专题分享,梁鸿兴总监说道:“当今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现场记者。”但是即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都能发布信息,梁鸿兴总监却说:“就拍客而言,以技术为载体,我们要求保证内容质量,都要经过四审五审才能发布。”

媒介融合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在发展,媒体也在不断创新。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副经理、教授杨尚鸿认为在当代屏幕文化中,媒介研究也应该被推向新的高度。杨尚鸿教授在媒介生态学转向视域下对当代纪实传播理论进行梳理,向我们阐述了屏幕文化理论,即传统的以语言文本及其作为符号媒介为基础范畴的传播理论、文艺理论,正转向以媒介生态为核心概念的融媒体文化理论。

纵观中国电视节目发展史,吉首大学工会主席、讲师王作剩围绕“泛亚实践”“世界图景”“华夏形象”三个关键词发表了讲话。王作剩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亚洲乃至世界合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观众提供了兼具娱乐与文化的精神大餐,有利于我国文化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综艺节目的国际合作与节目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塑造国家统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包容等多方面的中国形象。

娱乐节目始终是消费市场的宠儿,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牛鸿英围绕《后情感时代娱乐节目》,以《偶像练习生》《国风美少年》等热门综艺节目为例,从“审美性”到“社交性”、从“情感生产”到“快感剩余”、从“生产性”到“话语性”三个方面出发,对娱乐节目的审美、公众性以及文化身份等方面进行了定位和分析判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