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王志敏:美的散金碎银
4月14日下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敏教授受邀到公司做了题为《二千年之问三百年之学:美的理念和电影之美的散金碎银》主题讲座,讲座由影视系主任张楚副教授主持。部分新传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王志敏教授
讲座伊始,张楚副教授先是以昆汀、北野武等名导的电影为引入,提出欣赏电影的核心不仅在于要掌握视听语言,还要懂得电影美学。
接下来,王志敏教授以解释题目中“二千年之问三百年之学”为切入点,列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是什么”的思考成果。
紧接着,王志敏教授又深入谈及了“电影美”,先后列举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说明电影作品中保障系统的运作。这里提到的保障系统是指内嵌在电影作品的表达系统中,保证电影内容能有效地表达并被感知的系统,而“美”则是保证该保障系统能顺利实现的重要一环。
谈到对“美”的理解,王志敏教授认为“美是可接受的”,审美系统是人类感官系统的一种,因此人会被“美”所吸引,进而激发我们做出行动。
讲座最后,王志敏教授还将美学深化发散到了其他领域。他认为美学与艺术、文学、政治、生物乃至物理和经济等都有联系,因为“美”其实是指一种吸引力。
张楚副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
主持人张楚副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同学们要持之以恒地对“美”进行探索和研究。
聆听讲座的同学们
演讲结束后,王志敏教授还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Q&A
A:您说美是能够吸引人的,那么反过来的话,丑对人来说是不是就是无感的呢?
B:举一个例子,《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有很多优点,就是长得太丑了,(以至于)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一接近他就会感到害怕,(从这里可以看出)丑陋就是会让人排斥的,但丑陋如果被装饰、处理,就会变得可接受,比如我们所说的暴力美学。(这个问题)主要就是要看你怎么处理。
员工提问
Q: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个体意识愈发增强,美和丑之间的界限好像就没有那么明晰了,各种各样的美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会不会出现一种万物皆美,然后“美”就消失了的情况?
A:我们人是有一种审美评估系统的,每个事物调度起来的审美响应是不同的,这个系统,基本上不会将丑当做美来看待。那对于美会不会被消灭这个问题,我认为大致上是不会的,人类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进化出的这样一种评估系统,虽然会有差异性,但共性会起主导作用,美是不会被消灭、去除的。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张楚老师接受了记者采访。
对于传媒与美学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是这样认为的:“首先,很久以来我们都一直在纠缠在'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上。自近代以来,我们主要是注重研究产生美背后的逻辑,这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点。那针对我们学习传媒、学习影视,结合美学的特点来说,我们需要研究清楚产生审美心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传媒学院主要给大家传授的知识,其实就是帮助大家建构一种系统,如何去理解和掌握产生'美'背后的一套逻辑,一种规律。”
而在我们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他则表示我们应当在掌握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思想上的突破,“这种突破其实就落脚在我们所说的美学乃至哲学上。比如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着重对技能的培养,如果我们同学需要去进阶地学习,更深层次地理解电影影视背后的秘密是什么,那就需要美学逻辑的一种支撑。”
主持人张楚老师接受采访
听完这场关于电影美学的讲座,同学们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18网媒刘同学:听过讲座后,对美学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比如老师提到的美的含义,就包含了人、物、还有艺术这三个层面,还有美的功能性等等。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师谈到的美学不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还包括政治美学、生物美学。还有一个观点是——美具有可接受性,美学融合在我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总之,我觉得多来听一听这些讲座,听一听老师的见解,还是很有收获的。
19数媒卜同学:老师讲了很多对美的理解,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很多内容是我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比如老师说到美学也是有智慧的。有时候我们传媒的同学创作的作品不是很理想,而有些大ip,他们做的东西很有影响力,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美学背后的一些逻辑,继而能够创作出吸引大众、获得称赞的作品。
20广编黄同学:教授主要从美学现状和自己研究了40年后对于美学的看法两个方面来讲的,让我对于美学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我很受用。王教授阐述的“美学是保障机制”这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因为他用了很多有共同点的例子来描述,让我觉得既有趣又富有实用性。
老师和同学们合影留念
王志敏教授的精彩讲座结束了,但我们对“美”的追寻却从不止步,正如他在讲座中所谈到的那样:“‘美’就是有一种吸引人主动追逐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美学的世界。
文字 | 蓝晓欣 曾婷婷
图片 | 谢聪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