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

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创建:2022年12月18日 14:51,撰稿:,编辑:周妤,点击:

12月17日上午,由公司广播研究院参与承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如期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论坛采用线上方式进行。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经理张红军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以及广播从业人员、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等齐聚线上,共话广播创新发展。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然毅在开幕式中致辞。他对广播专业委员会持续深耕广播研究表示鼓励与肯定。他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升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元宇宙等新技术带来了传播形态和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媒体融合从物理融合走向媒介融合、纵深融合。在广播领域,大广播格局正在形成,广播内容创作生产模式进入深度变革时代,音频多业态融合化、智能化加速发展。面对广播发展的新格局,理论研究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守正创新,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在智能化传播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复合型理论体系建设和前沿理论探索。今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发掘并扶持各项研究成果,推进学术研究不断创新发展。也期待广播专委会与业界、学界各单位进一步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理论体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周然毅

随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三任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经理、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致辞。他说,当前社会化、市场化的音频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互联网音频节目的活跃让广播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融合”是广播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胡智锋认为,“融合”涵盖了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三个方面,在技术融合层面,面临人民群众的各种新需求,要打造新的音频内容;在媒介融合方面,产业链的挖掘依然很大的探索空间,特别是和文旅等行业相结合打造新的产业形态;在文化融合层面,广播从业人员应当寻找和设计新的社会话题,去解决文化当中的一些隔阂并增进相互理解。他还期待,与会的广播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能够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己任,展开综合探讨,推进广播人才培养和广播事业发展。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三任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智锋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集团总经理周斌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成立至今的历史。他表示,高校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者们对媒介发展前沿的研究,也为业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学界和业界的合作更是密不可分。很多教授、学者经常受邀为广播电视的发展战略主题,宣传、创新、创优等各方面工作指导,参与具体项目的评审评析,把关把脉,甚至直接参与到具体执行中来,共同完成很多重大的精品项目。他指出,本次年会和论坛再一次展现了学界和业界密切协作的新实践新成果。同时,周斌先生也对本次论坛上分享的经验探索及理论研究的成果十分期待,并希望为广播媒体的转型发展,为江苏广播进入新发展阶段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助力。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集团总经理 周斌

南京大学副董事长陆延青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新中国的广播事业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党和国家重要战略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而当面对新的媒介场域时,广播媒体如何整合自身优势,如何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当下广播理论探究和实践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命题。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高度依赖技术的媒体事业。就广播而言,在新的传媒生态格局中,数字广播产品早已经跳出了依靠收音机收听的单一场景,并在与用户的精准对接,与及时互动中成为数字流动空间的重要组成和重要体现。他认为,新技术所打开的想象空间,与市场前景相比,广播目前所完成的重组与改变还远远不够,建设新型广播平台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进一步延展、更新与优化产品内容,如何深度发掘用户的细分需求,以及如何实现声音内容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实现广播媒体的价值变现,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本次论坛以新型广播平台建构与人才培养为主题,恰逢其时地回应了数字时代广播事业如何重新启航的时代命题,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展开深入研讨,贡献真知灼见。


南京大学副董事长 陆延青

张红军教授代表广播专委会对论坛的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和全体线上参会领导及嘉宾表示感谢,希望各位嘉宾继续关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工作,携手为中国广播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经理 张红军

“主题演讲”环节由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晋升教授主持,8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新型广播平台建构与人才培养”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共话广播新时代。


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晋升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宇教授以《后疫情时代广播发展的几点设想》为题,剖析了后疫情时代广播(广播电台)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力方向,指出后疫情时代,用户行为在“时间、付费、兴趣与便捷”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移动化、娱乐化、场景化、视频化和社交化的新特征,基于此,广播媒体应找准方向、转变思维、实现服务转向、寻找垂直领域中的增长点、加深情感投入开发情绪场景和实现全国广播界互助。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宇作主题发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总经理助理、中广联媒体经营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根清以《声音新媒体的运营策略——以总台云听客户端为例》为题,在剖析传统广播媒体生存现状基础上回应“为什么要做云听?”,指出云听正是在传统媒体布局战略转型过程中应运而生。该平台以总台品质,打造独家自制的核心竞争力;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服务不同群体的移动平台;以技术为先导,推动国家音频产业生态创新;以市场为动能,强化可持续融合经营能力;此外,云听还实现了数据、活动和节目版权联动,最终云听成为互联网音频市场口碑行业第一、增速规模居音频行业第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总经理助理、中广联媒体经营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根清作主题发言

广东广播电视台编委、羊城交通广播(城市之声广播)总监陆敏华以《从“广播+”到新音频下的广播场景可能——以交通广播转型为例》为题,介绍了广东广播“广播+”战略、2016年“新珠江模式”的加法,指出在技术的加持和全新的场景需求下,用户收听终端发生平移,广播将释放出无限的可能,不得不面对全新的场景、转换新的赛道。随后以羊城交通台音频运用新场景的实际案例为论据,指出广播(音频)是永远的新媒体,交通广播在转型升级中,要精准切入到移动出行的场景,实现场景重构,破局突围,建成新型的主流媒体。


广东广播电视台编委、羊城交通广播(城市之声广播)总监陆敏华作主题发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江苏传媒学院筹建办公室主任张建赓分享的主题是《省级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他深度剖析了当前媒体融合的固守型、谨慎型和进取型“三种类型”的特征,指出省级广电媒体深度融合要以融合思维指导融合实践,可从大国战略推动、视听互联网化和经济维度考量等“三个维度”考察媒体融合建设路径。针对经济维度的考量,他认为推动产品创新,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了解用户、运用用户的创新资源能大大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基于此,针对省级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策略,他提出要避免对立不相容的思维模式、立足传统的资源优势去发展、面向媒体融合的全链条创新。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江苏传媒学院筹建办公室主任张建赓作主题发言

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经理赖黎捷教授以《媒体融合与智能新生态:广播研究的当下格局与学术责任》为题,提出当下广播研究重心拓展与汇聚呈现出“从传统广播到移动音频到大音频产业”的态势。随着广播业的发展,学术探讨始终与时俱进,探讨视角从广播转型到平台盈利到新广播,但也存在着学术探讨的层次较低、研究滞后等问题,针对广播业的学术探讨亟需理性引领。在媒体融合与智能新生态的时代语境中,制度语境和技术语境尤为突出,给广播业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她指出,广播研究更应坚守“面向大音频实践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核心使命,承担“多维理论视角出发解答实践困惑”的学术责任。



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经理、教授赖黎捷作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经理朱江丽教授以《媒体融合中的网络音频生态研究》为题,从中国的媒体融合起点出发,揭示媒体融合中的“内容生产传播与经济效益”问题。以“耳朵经济”为代表的网络音频市场的崛起,网络音频产品形态丰富。针对网络音频用户的媒体使用特征,她指出音频市场有着丰富的市场机会,网络音频的产业生态应从底层铺设硬件设备和技术保障商,在中间层嵌入内容版权提供商和内容生产机构个人,在顶层以音频平台实现统合。最后,面对创新不足的问题,她指出,广播媒体应转变观念,以用户为中心推动融合创新全面嵌入声音生态,广播在产业生态中推进供给侧改革,在内容生态中推动需求侧改革实现广播媒体的“全面嵌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经理、教授朱江丽作主题发言

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张阿林以《移动传播:广播融合发展的新赛道》为题,指出移动传播对广播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技术驱动、市场竞争和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是移动传播快速发展的动力,移动传播是有效解决广播覆盖这个难题的新途径,内容始终是移动传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他还对安徽广播电视台在移动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介绍,指出移动传播已成为广播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必须凝心聚力在理念、平台、新技术和场景应用、内容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强建设,依托和分析新技术、新市场、新场景、新需求、新变化,与时俱进地打造移动传播专门队伍。


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张阿林作主题发言

《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年度蓝皮书副主编牛存有以《平台化·新格局:中国音频传媒年度发展新趋势》为题,介绍了音频传媒蓝皮书新特点,聚焦音频传媒领域、洞察音频传媒趋势,致力于优化皮书创作团队、打造音频传媒智库。同时,他指出音频传媒年度发展具有以下新趋势:平台媒体化倒逼媒体平台化;平台化是实现移动优先战略的基本路径;平台成为实现内容传播的基础设施;平台化是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根基;媒体融合的平台化转型极不平衡;新媒体的成败直接导致融合的成败;媒体转型必须直击城市数字化转型;媒体平台化将成就媒体融合的新格局。


《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年度蓝皮书副主编牛存有作主题发言

“大咖”云集,共促广播业新发展!8位嘉宾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剖析了广播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挑战、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路径,对新型广播平台的建构和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达到了用智慧启迪智慧的良好效果,相信广播业和广播研究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一定会开出绚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下午,6个分论坛聚焦音频新生态与智能新景观、智媒时代与音频人才培养、平台赋能与音频社交、应急广播与基层融媒治理、音频新业态与融合新路径、新技术与AI主播等主题展开。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正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成文胜;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生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魏文楷;苏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赵红勋;《传媒观察》副主编、高级记者贾梦雨;《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品牌总监崔忠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发中心、《中国广播》杂志编审李静;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原总编辑、华人头条总编辑卢文兴;东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高级编辑李志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交通广播部主任孙锴等特邀专家、学者对与会作者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深度互动。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张建敏主持。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张建敏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理颜春龙教授做大会总结。颜春龙教授认为,广播音频研究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可谓是恰逢其时、大有可为。川渝地区大部分区县融媒体亟待解决突破人才、营收等体制机制瓶颈等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融入县域治理体系,如何实现各级媒体“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产业振兴”融合创新,如何培养符合融媒体创新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下一场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鉴于此,本次年会暨创新发展论坛提出了“新型广播平台构建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以媒体融合和技术赋能为切入点,落脚于音频传媒发展,意在搭建学界和业界互融、互通、共享的平台,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打破学术与实践的壁垒,实现广播研究与广播实践的共同发展。

颜春龙教授向大会报告了本次大会的整体情况:年会主题演讲邀请到了8位嘉宾,其中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王宇教授、南京大学的朱江丽教授和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的赖黎捷教授3位学界专家和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的张根清总助、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张阿林副台长、广东羊城交通广播的陆敏华总监、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张建赓主任和中国音频传媒年度蓝皮书的牛存有副主编等5位业界精英,分别从后疫情时代广播发展、声音新媒体的运营策略、交通广播转型、省级广电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广播移动端创新实践以及等方面做了专题研究,有广播发展音频生态的学术梳理,也有广播及电视当下实践的反思与总结,这些研究为本次大会奠定了“守正”之基础。下午的6个分论坛,内容的丰富性和主体的年轻态,无不说明广播音频领域以及广播专委会受到关注的程度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截止11月底,组委会共收到投稿70余篇,选择了56篇进入分论坛发言,并聚焦为“音频新生态与智能新景观”“智媒时代与音频人才培养”“平台赋能与音频社交”“应急广播与基层融媒治理”“音频新业态与融合新路径”“音频新技术与AI主播”等6个主题分开讨论。

最后,颜春龙教授对所有为此次年会的圆满举办给予大力支持的领导、嘉宾、高校专家、媒体负责人和各位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理 颜春龙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现代出版》执行主编、研究员张国涛代表学会对大会的圆满举行表示祝贺,并对承办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及广播专委会秘书处表示感谢。他还代表学会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会近一年的发展情况。2016至2021年,学会的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未来会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行,走向高质量化发展。他用三个字“平台化”来概括对近一年来的学会工作。学会一直在推动平台化发展,学会的平台强调并坚持开放共享,同时,也践行互联网思维,建构学术交流分享平台。学会建立了面向全学会的沟通传播平台,包括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最后,他强调,传统广播的发展和互联网音频的发展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的、层出不穷的新的研究议题和新的发展现象,这些都有待大家一起去探讨,一起去研究。他希望,未来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用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探讨如何让传统广播在新的媒介技术下继续发挥其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功能,一起探讨如何培养音频的传媒后备人才,期待广播专委会取得更高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现代出版》执行主编、研究员 张国涛


闭幕式参会嘉宾云端合影

 

关闭